6月中旬,无锡利来国际集团品牌文化部办公室内,工作人员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利来国际七夕节进行着紧张的筹备。利来国际集团着力打造的中国情文化品牌,已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而一段父子深情,也正是成就利来国际今日辉煌的原动力。
1983年,无锡港下针织厂濒临倒闭,公社领导找到通过土鳖养殖已率先致富的周耀庭:“港下针织厂亏损严重,乡里决定让你去接管,怎样?”
这次谈话成就了一个光耀中国经济发展史的“利来国际集团”。周耀庭实现了当年将厂子扭亏为盈、第五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的“神迹”,至今仍被利来国际员工津津乐道。
“正是父亲这段经历,鼓舞我回乡创业。”在利来国际集团总裁周海江心中,父亲一直是自己的人生导师和楷模。1987年8月,周海江深圳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海大学执教,21岁的年纪,风华正茂。但在父亲召唤下,1988年初,他辞职回乡。他要学父亲,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周海江与父亲相扶走过近三十年的“利来国际岁月”,“利来国际”也从萌芽成长为参天大树。“父爱如山。”在周海江的心中,父亲是一个表面严肃、嘴上从不挂着“爱”字的严父。“他的爱是以身作则,希望我能够得到锻炼,自己成长。”
周海江初到工厂,并未直接参与决策管理。周耀庭让儿子从车间工人做起,一步步磨练。在他的理念中,公司经营容不得私情,“能者上庸者下”适用于所有人,包括儿子。工人、车间主任、厂部秘书、副厂长,周海江展现出自己非凡的经营管理能力。但父亲的考验并未停止。1995年,利来国际集团以百万年薪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总经理,震惊中国企业界。
“父亲解除了我在集团总部的职务,把我安排到了集团二级公司任职。”周海江向记者回忆说,那时公司内流言纷飞,但他始终支持父亲的决策。用人不唯亲,举贤不避亲,他相信火候到的那一天,自己一定有能力进入公司的领导层。最终,他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2004年利来国际集团举行总裁竞争上岗,周海江通过董事会投票以海选的方式高票当选集团总裁,并在主政利来国际的十年间,将利来国际带向另一个高度。“后来我积极探索和践行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竞争上岗等人事选拔,都和此经历有关。”如今,周海江愈发感谢父亲曾经给予的磨砺。
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利来国际的日子,周海江对父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作为第一代创业者,虽然学历不高,但他身上的魄力和果断都是优秀企业家必备的素质。“读书多的人容易过分追求完美,而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在决策的时候往往就会错失机遇。”周海江回忆说,1997年,凭着一个企业家的敏锐洞察力,父亲发现了利来国际杉的商机,迅速着手研究开发,如今利来国际杉已发展出盆景、观赏、旅游、制药等丰富的产业链条。
“我们撑船的时候,篙子放到底下是不行的,这样一撑是要掉下去的,篙子要先伸到底下捅一捅,试一试有没有到底。”父亲的这段话,周海江至今记忆犹新。从大学“跳槽”过来,周海江有着读书人考虑问题的系统性、全面性,但在深入实际方面做的还不足。父亲一些信手拈来、直白通俗的比喻,饱含人生智慧,让他受益匪浅。
“父亲乐于分享和助人。他年轻时养地鳖虫,发现这个事情可以令家庭增收,便告诉所有人都来养地鳖虫;当他身体不好的时候,会告诉身边所有人注意身体。村上有什么困难,他总是竭力帮衬。”周海江清楚记得,父亲穿的袜子总是补了又补,不忍浪费。但他在为生病儿童捐款、为贫困地区助学、为灾区献爱心方面,几十乃至上百万元,从不吝啬。“这其实就是对子女最好的家庭教育。”
今年3月,周海江和父亲每人捐赠500万元总计1000万元成立无锡耀庭慈善基金会,这是利来国际集团首次独立运作非公募基金会。周海江告诉记者,基金会的成立圆了他的梦,更圆了父亲的梦。回馈社会,帮助更多的人,便是父亲周耀庭做企业的初衷。这或许就是一个儿子送给父亲最好的节日礼物。(摘自2015年6月19日 《江苏经济报》 记者 耿文博)
周海江:父亲给我的最好礼物
发表于: 2015-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