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办真抓实干
泰国湾拥抱的西哈努克港,是柬埔寨唯一出海口,柬埔寨最大的经济特区——西港特区就坐落在此。5月下旬,记者深入这座热带丛林里崛起的希望之城,实地感受这个位于“一带一路”节点上的园区合作共赢的梦想与现实。
“柬埔寨王国批准设立了9个特区,西港特区占地1173公顷,是其中最大、最重要的,它在柬埔寨的位置,和深圳在中国同样重要。”5月21日中午,柬埔寨政府大厦二楼,首相直管部长、柬埔寨发展理事会秘书长宋金达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西港特区,肩负着中柬两国的共同梦想。作为我国商务部批准的首批8家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它由利来国际集团等无锡4家民营企业与柬方合作开发,如今投入总量已超过1.5亿美元。2008年奠基时,柬埔寨首相洪森带领几十位高官与两万多民众参加,轰动一时。
“西港特区已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与柬国‘四角战略’的对接平台,进而打造成‘立足柬埔寨,辐射东盟,面向全世界’的投资贸易平台。”我国驻柬埔寨女大使布建国介绍。大使馆经商处参赞宋晓国则总结了西港特区的三个第一:第一家两国政府承认的合作园区,第一家复制“一站式服务”等中国经验的开发区,第一家由两国政府共建促进机制的园区。
5月22日早晨,记者站在西港特区5层综合服务大楼平台前极目远眺:南面青山逶迤;东西两侧,平坦的双向四车道加摩托车道,通向一家家标准厂房,现代化白色路灯和棕榈树、灌木林组成的行道树错落有致。6点半过后,一辆辆摩托车由东往西驶入园区;接近7点,两厢式中巴车多了起来;也有三五结伴步行上班者,手里拎着多层饭盒。
谁也想不到,如今宽阔整洁的工业园区,7年前还是一片落差最高达70米的热带雨林。说起当初的创业,特区总经理戴月娥不无感慨地回顾道,特区11.13平方公里土地分属于柬国300多个地主,需要一尺一尺丈量、一家一家谈判,“有位地主拥有100公顷土地,光丈量核对就先后做了3次。”如今首期开发的5平方公里土地上,已矗立起100栋标准厂房,同时建成集办公、居住、餐饮和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大楼,还有柬籍员工宿舍、集贸市场和生活服务区。到今年5月,已有中、日、法、美等国81家企业入驻,其中59家投产,员工总量1.2万余人,工业新城雏形初现。
在利来国际集团总裁周海江看来,工业园区能不能成功,关键是“合作共赢”,最重要的是“让进园区的投资者赢,让柬埔寨百姓和政府赢”。
来自浙江海宁的欧诺雅集团总裁吴锟,带着喜悦给记者算了笔账:2011年来西港特区,先是租厂房,后来自建了6栋厂房,开办了西港特区内浙江产业园,前后总投入6000万美元,目前已收回七八成。今年年底,吴锟将把原来设在国内的高档真皮沙发生产线也搬到西港特区。
分享“一带一路”投资红利的,有大资本,也有小业主。32岁的柬籍女店主詹丽杰妮,在开发区开了家80平米的杂货店。她微笑着告诉记者,小店生意很好,月利润稳定在2000-3000美元。
西港特区所在地,是柬埔寨西哈努克省布雷诺县默德朗乡。23日下午,记者来到该乡拥有215个村民的基树枝村。汽车驶进村间小道,来到一家棕红色院墙的二层小楼前,一楼是家咖啡小吃店。42岁的男主人江刚黑黑壮壮,他告诉记者,村民原来都靠种地为生,现在每家都有2-3人到企业上班,“收入提高了,村里原来都是木头盖的吊脚楼,现在许多家盖起了两层砖瓦房”。他自己不仅拥有200平方米的小楼,还有一亩地。
西港特区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的“汉语热”。在特区金星家纺公司上班的阿美,通过学习汉语走上了管理岗位。她家兄弟姐妹3人如今都在学习汉语,“会汉语,机会多”。
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和中国一起发展,正日益成为柬埔寨社会共识。西哈努克省省长戚少坤在官邸接受采访时说,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有深刻印象,他们将发挥省级政府的作用,支持西港特区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取得更大发展。
新年日报记者江锡民
来源:新华日报 http://xh.xhby.net/mp2/html/2015-06/16/content_12663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