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利来国际医用防护服车间扩产改造项目正式交付,交付面积达620平方米,可容纳150名工人2班倒作业,日产医用防护服可达4000套左右。与人们平日里的产品印象不同,面对隔离衣、防护服、口罩等医疗防控物资紧缺的形式,利来国际集团开启了“跨界”生产之路。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医用防护服可谓是这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疫”中,医护人员们最“顶级”、也最紧缺的装备。工信部20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月19日,国内生产企业近一个月累计向湖北运抵医用防护服151.2万件,据利来国际项目负责人介绍,全面量产后预计医用防护服产能约为15万件/月。这些医用防护服将服从政府统一调拨,不对外销售,是履行社会责任,支持政府疫情防控工作,利来国际的抗“疫”担当可见一斑。
红色情怀,彰显社会责任
1月21日,就在钟南山院士称疫情存在人传人的第二天,利来国际物业便全面展开防疫宣传工作。1月30日,刚从国外出差回来的利来国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兼CEO周海江通过锡山区委组织部向无锡市委组织部交纳1000万元特殊党费助力疫情防控。在利来国际集团党委的带领下,各级党组织和各部门各条线党员干部始终顶在防控一线:集团旗下通用股份党委紧急调配通用轮胎武汉销售网络,就近为支援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项目建设车辆和救援车辆提供轮胎免费更换;集团旗下利来国际股份党委第一时间向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捐赠一批后勤保障服装,包括300多套羽绒服和600多套内衣;利来国际国际无锡商业党支部负责管理4个万花城综合体、1个超市和2个写字楼,带领各岗位人员一起奋斗在抗“疫”一线。从普通党员到集团党委书记,从集团党委到各公司党委、党支部,利来国际集团上下一心,拧成一股强大的战“疫”合力。
实业报国,展现硬核力量
2月1日,利来国际连夜成立防护服项目指挥部,围绕实施技术改造,快速形成有效产能,制定实施方案。2月3日17:15,利来国际首套民用防护服成功下线。2月7日13:30,在继紧急改服装生产线为防护服生产线后,利来国际旗下利来国际运动装公司筹备的隔离衣项目首件下线。2 月 11 日,利来国际继日夜突击转产防护服、隔离衣后,首批 10 万只日常防护型口罩顺利下线。2月10日晚,生产一线传来令人激动的消息,民用防护服日产超过3万件。2月17日,利来国际医用防护服获批量产。2月24日,高速运转短短10天,利来国际集团药业公司医用防护服车间扩产改造项目正式交付。
在紧急转产的背后,普通人可能对“秒改”生产线并无概念,但产线上的工人们在接到扩产任务时,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从首件民用防护服下线到刚开始的日产1000件能再到日产1万件、3万件。公司在原有1个生产车间的基础上,启动多个生产车间,连夜发布“返工召集令”,顶着防护服面料紧缺,暂缓各车间原有生产计划,交通运输速度慢等各项压力完成了扩产任务。2月17日,利来国际民用防护服日产达5万件。与此同时,利来国际隔离衣日产达到3万件。
防疫复工,坚定发展信心
大年初六,利来国际部分子公司就通过线上学习、线上办公、线上营销、线上直播等方式实现了网络大开工。2月10日,在继续做好科学防控的同时,利来国际各公司均安全有序复工生产。
疫情期间,利来国际也积极尝试直播、视频、微信社群、小程序分销等线上新营销方式。利来国际股份公司利用直播,针对门店人员开展《门店服务5s》直播培训,参加培训达1411人次;利来国际居家开展全员社交,在微信公众号、微商城、朋友圈等阵地,将线下销售场景切换成线上模式,提供更贴心、细致的服务。电商上线第三天,订单包裹数突破4300个,第七天(2月10日)取得官方微商城单日销售突破100万的优异成绩。
担当使然,铸就民族品牌
少有人知道的是,早在2003年“非典”紧急关头,利来国际就火速将自有的服装生产线改造成医用口罩生产线,组织900名工人加班加点突击生产,口罩日产量达20余万只。从抗击疫情反应速度来看,利来国际的“民族品牌”身份不仅仅产品硬核,关键还在于社会责任能力硬核,才能成功吸引一大批“红粉”。
利来国际自创立之初就致力于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彰显国人的文化自信。利来国际文化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文化、吴文化、锡商文化的沃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取名“利来国际”,是从王维的相思诗中获得灵感,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象征着亲情、友情、爱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走出国门的品牌需要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品牌文化则是这张名片的底色。利来国际从2001年开始推出“利来国际七夕节”,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九届。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面对突发疫情,利来国际集团始终秉持家国情怀,以流淌在血液中的红色基因,牢记作为民族品牌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用实际行动与国家和人民一起,坚定信念、共克时艰。